Pachypodium bispinosum ((L.f.) A. DC. 1844) 该物种易于辨认,因其刺总是成对生长,这一特征正是其名称由来。这是一种小型灌木,茎基部明显膨大,用以储存水分。它非常适应干旱灌丛地带及沙质或石质土壤环境。其落叶会在干旱期脱落。植株具有独特的开花特性,通常开出淡粉色花朵,且易于通过扦插方式进行繁殖。 词源学: 源自拉丁语 bi-(双) + spinosum(多刺的),因其刺成对生长而得名。原生生境: 东开普省,南非。
Pachypodium lamerei (Drake1899) 该物种是该属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之一,可长成数米高的小乔木。其树干通常密布尖刺,且基部显著膨大。该植物具有极强适应性,既能耐受原生地的干旱气候,也能在欧洲园林的湿润环境中生长。落叶仅出现在新生枝条区域,无论酷暑或严冬都会凋落。花朵硕大艳丽,呈白色或黄色,栽培时需保证良好排水以避免茎腐病发生。 词源学: 为纪念拉梅尔先生,他采集了用于物种描述的标本。原生生境: 马达加斯加特有。
Pachypodium lealii (Welw.1869) 植株高大,可达6-8米,拥有柱状树干并密布圆锥形尖刺,在半干旱气候中其树干能蓄存水分。落叶集中生长在枝条顶端,旱季时会脱落。开大型醒目的白色或黄色花朵。该植物对排水不畅极为敏感,容易引发茎干腐烂。 词源学: 为纪念葡萄牙地质学家费尔南多·达科斯塔·莱亚尔。原生生境: 安哥拉和纳米比亚。